編輯組
試管嬰兒之父,Robert Edwards,獲頒2010年諾貝爾醫學獎。從1978年發展出試管授精技術以來,迄今32年,世界大約有4百萬嬰兒拜此技術之賜而誕生。 當年,英籍的Robert Edwards博士與婦產科醫師Patrick Steptoe,合作將試管授精技術帶入至醫院實務中。1978年7月25日,全世界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她的名字是Lousie Joy Brown,也是Lesley與John Brown夫婦的女兒。 只可惜Patrick Steptoe博士在1988年就已去世,來不及分享這項殊榮。 在1980年,Robert Edwards博士在英國劍橋創立的第一所生殖醫學訓練中心,世界各地的婦產科醫師與細胞學家,都會來此學習試管授精的技術。 到了1990年代,試管嬰兒技術大躍進,每月的成功率達10~12%,今日已可達50%。正常來說,35歲以下育齡婦女在無保護措施下的性交後,1年受孕的機率有85%,而做過6次試管授精的同齡婦女,有相同的受孕機率。 首批做試管嬰兒的婦女,常有輸卵管的問題,但現在試管嬰兒都已用在不同原因的不孕問題上。 名詞中英對照 試管嬰兒 in vitro fertilization 參考資料 Penzias A. Nobel prize awarded to developer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Medscape Medical News. October 4, 2010. 編輯組
美國國家科學學院7月期刊發表試管嬰兒活產的新預測方法,效果比現行的單一年齡因子,高出1000倍。 試管嬰兒是將卵子和精子放在器皿中培養。俟細胞分裂成受精卵再送回子宮內孕育。目前美國每年有1%的新生兒,是藉由試管技術誕生的。接近75%的試管嬰兒治療無法有活產。若要再做療程,就要先考慮自己的年齡。 史丹福大學婦產科助理教授Mylene Yao醫師針對已做過一次試管療程的婦女,預測未來再做療程的活嬰機率。經評估1676位,在2003~2006年,已做過首次試管嬰兒婦女的52種因子,包括年齡、荷爾蒙數值、卵子品質與胚胎特性等影響活嬰的因素。接著再依據婦女的電腦模式作分組,有634位婦女首次做試管嬰兒,另有230位是第二次做試管嬰兒。在2007~2008年,用這個新的方法,從52種因子,預測活嬰的機率。 結果發現,納入52種因子,預測胚胎的預後,準確性比年齡模式高出1000倍。因此,年齡不是單一考慮。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技術主管,A.R. La Barbera也認為新的預測,是一項進步,可以更準確地告訴做這種技術後,活產的成功率。這個新的方法雖未盡善,因為準確度高,將來應列入臨床使用。 名詞中英對照 試管嬰兒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美國國家科學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美國內分泌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參考資料 Yao M. La Barbera AR. 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IVF success.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uly 20, 2010. 編輯組
美國癌症協會Eric J. Jacobs醫師在內科醫學學報表示,年長者的腰圍與死亡率有關。腰圍,測量腹部肥胖的尺度,比單獨身體肥瘦指數更能預測死亡風險。 研究包括48,500位男性與56,343位女性,年齡都在50歲以上。在1997~2006年間,9,315位男性死亡,5,332位女性死亡。結果發現,腰圍越寬的人,死亡風險加倍。在男性當中,腰圍超過120 cm者,比低於90 cm者,死亡風險多出2.02倍;在女性當中,腰圍超過110 cm者,比低於75 cm者,死亡風險多出2.36倍。若將身體肥瘦指數也考慮在內,腰圍仍與死亡率有關。在男性當中,腰圍每增加10 cm,對體重正常、過重與肥胖男性的死亡風險,分別為1.16、1.18與1.21。在女性當中,死亡風險則分別為1.25、1.15與1.13。 結論,無論身體肥瘦指數是否標準,正常、過重或肥胖,腰圍才是預測年長者死亡風險的重要因子。 名詞中英對照 腰圍 waist circumference 身體肥瘦指數 body mass index 參考資料 Jacobs EJ. Waist circumference linked to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293-1301. 編輯組
臨床腫瘤學期刊報導,到2006年止,美國的乳房切除手術在下降,有別於個別醫療機構,近年乳房切除手術上升之說。 研究評估233,754位有乳管原位癌或第1~3期單側乳癌的患者。結果發現,從2000~2006年,做乳房切除的比例,已從40.8%下降至37%。 相反地,有3家研究機構持相反的看法,認為手術比例在上升:
會有這樣相反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在選擇病人上,方法不同。病人會選擇到大醫院治療,而醫師也會建議有乳癌家族史或乳癌基因的病人,通常是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到大醫院治療。 不可否認,未來做乳房切除術的病人,還是可能會增加。在2006年診斷出乳癌的病人,願意接受手術的比例,就比2005年還要高。個別機構的高切除率,有可能是政府年度統計後的資料。 不同於單側乳房切除術比例的下降,雙側乳房切除的比例卻從2000年的2.5%,上升為2006年的5.7%,且趨勢仍持續著。 名詞中英對照 乳房切除術 mastectomy 雙側乳房切除術 bilateral mastectomy 參考資料 Habermann E. Mastectomy rates decreasing in US, nationwide stats show. J Clin Onc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14, 2010. Abstract. 編輯組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Edward Giovannucci醫師表示,糖尿病罹癌的機率,相當高。並再次強調風險因子,如過重、肥胖、缺乏運動、飲食差與吸煙等,會經由相似的運作機制,來增加糖尿病與癌症的風險,像是胰島素亢進與發炎。糖尿病2型與癌症風險的增加有關,如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乳癌與膀胱癌。但攝護腺癌風險卻降低。 這2種病有相關,唯原因未明,其實都很複雜,看法分歧:糖尿病是改變癌症風險的因子(如胰島素亢進和高胰島素血症);2種病皆由肥胖所引起的。有些流行病學研究指出,糖尿病會增加癌症病人的死亡率;糖尿病死亡率比一般死因,包括癌症,還要高,因此需要細心的檢查與治療;若病人同時患有此二病,用藥時要注意交互作用。 初步研究顯示,糖尿病藥物,metformin,能降低某些種癌症的風險,但外來性的胰島素卻會增加癌症風險;這些關聯性或許會被其他的藥物所改變,目前,還不建議用metformin來預防或治療癌症。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ichael Pollak醫師建議,有糖尿病的人,也要做例行性的癌症篩檢;若同時患兩種病的人,儘量維持標準體重。 醫師在糖尿病病人選擇治療方式時,不需過度在意癌症因子,但若是癌症發生風險高的病人,則需作適度的調整。 名詞中英對照 美國糖尿病學會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美國癌症學會 American Cancer Association, ACS 胰島素亢進 insulin resistance 高胰島素血症 hyperinsulinemia 參考資料 Giovannucci E. Pollak M. Links between diabetes and cancer – ADA/ACS consensus report.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June 16, 2010. 編輯組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流行病學組David Graham與Kate Gelperin醫師針對降血糖藥rosiglitazone(Avandia)核准一案,不表贊同。 在2010年7月,由FDA藥物中心(CDER)所召開的降血糖藥,rosiglitazone,會議中,共有32位委員參與表決,包含內分、新陳代謝與藥物安全等領域的專家。其中16位曾在2007年同意此藥的使用,當中的15位委員,許多已不在職場上,再次核准rosiglitazone上市。這樣的表決結果,可能會有偏差。 美國克里夫蘭醫院Steve Nissen醫師也反對rosiglitazone核准上市,認為將過去曾支持rosiglitazone的委員,再次納入這次的表決會議中,結果可能會失去客觀性,因為人通常不會去推翻自己過去的立場。FDA藥物評估與研究中當然會重申支持rosiglitazone的立場,以免錯誤被發現。 多倫多大學David Juurlink醫師表示,在2003年,就有報告指出rosiglitazone可能造成心血管的副作用,但委員會的成員,似乎沒有注意到。民眾有權知道整個決議的過程,必須是參考科學證據並顧及公眾安全,而非出於自利。從7月的決議到現在,已有兩個月,但不見任何政策上的修正,只有越來越多人因此藥而受害。 加州席德西奈醫院Sanjay Kaul醫師,也是今年審議rosiglitazone的FDA委員之一,則支持核准rosiglitazone上市的決議,認為即使審議委員已不在職場上,也無礙表決的公平與客觀,且rosiglitazone會造成心血管副作用的報告,目前未有共識。 參考資料 Graham D. Gelperin K. Nissen S. Juurlink D. Kaul S. Accusations of bias among FDA rosiglitazone panel. Heartwire. September 14, 2010. 編輯組
美國臨床腫瘤科學會2010年會議報導,早期乳癌不用例行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HC)來評估哨兵淋巴結與骨髓的做法。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主要是用來偵測一般病理做不到的細微的病變轉移。但在做過乳房腫瘤切除,無淋巴結侵犯的病人,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無法改善病人的存活率。 德州大學Kelly Hunt醫師代表美國腫瘤醫師團學院(ACSOG),發表這項名為Z10的研究。參加的乳癌病人,共計5,210位,皆為T1或T2 N0 M0期病人,都做哨兵淋巴結切片,經由hemotoxylin和eosin(H&C)染色法,有3,995位呈現陰性,就必須再以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來偵測細微的病變轉移,最後有349位(10%)的淋巴結為陽性。 經由hemotoxylin和eosin染色法後,呈現陰性的病人,5年期存活率是95.1%;若是陽性,存活率降至92.8%。美國埃默里醫學大學William Wood醫師表示,這證明在hemotoxylin和eosin染色法中,哨兵淋巴結為陰性的病人,就毋須再作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這項研究符合一般的臨床治療情況,即68%接受荷爾蒙治療,53%接受化療。 另有3,413位乳癌病人,藉由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來評估骨髓情況,這種檢測通常是輔助性。結果,只有104位(3%)的骨髓樣本呈現陽性,比率很低,只檢測出非常早期的乳癌,腫瘤尺寸也小。骨髓呈現陽性或陰性的病人,5年期的存活率分別是90.2%與95.1%,差異不大,但仍有臨床意義(P=0.15)。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來偵測骨髓轉移或哨兵淋巴結轉移,都無法預測存活率。然而,經由hemotoxylin和eosin染色而確定哨兵淋巴結為陰性的婦女,即使之後再由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發現骨髓有病變轉移,存活率也改變不大。 結論,預測存活率的關鍵因子是腫瘤的生物變化,而不是細微的病變轉移,因此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在早期乳癌,臨床意義不大,不必例行鑑定。 名詞中英對照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哨兵淋巴結 sentinel lymph nodes 骨髓 bone marrow 乳房腫瘤切除 lumpectomy 參考資料 Hunt K. Wood W. Routine use of IHC not needed in early breast cancer.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2010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CRA504. Presented June 7, 2010. 編輯組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報導,懷孕時每天攝取超過6單位的咖啡因,胎兒會長不高。 荷蘭伊拉茲馬斯醫學中心Rachel Bakker表示,咖啡因是一種廣泛使用有藥物活性的物質,懷孕時攝取咖啡因對於胎兒身高與發育的影響仍不清楚。從2001~2005年,有7,346名荷蘭孕婦,平均年齡29.7歲。從懷孕初期開始評估懷孕各個階段,咖啡與茶所含咖啡因,對胎兒身高和不良生產的影響。在懷孕第1、2與3期,問卷調查咖啡與茶的攝取量,然後以超音波檢查胎兒的生長特徵,藉著病歷紀錄,確認生產結果。嬰兒的平均體重為3418公克,妊娠期為40.1週。攝取90 mg咖啡因時,咖啡因接觸量定為1單位。在荷蘭,一杯125 mL的咖啡含有90 mg的咖啡因,低咖啡因咖啡則只含有3 mg,(125 mL的茶則含有45 mg)。大多數孕婦每天的咖啡因攝取量少於2單位。結果,在任一懷孕分期,咖啡因攝取與胎兒頭圍或體重都無關聯性。相反地,攝取較多咖啡因會造成懷孕第1期胎兒的頭臀徑長度較短;第2與3期的股骨和身高較短。孕婦每天攝取超過6單位咖啡因,出生體重低的風險增加。孕婦每天咖啡因攝取超過6單位,胎兒會長不高,咖啡因可能對胎兒骨骼發育有不良影響。 結論,從懷孕第1期開始,胎兒的身高或骨骼發育特徵就受到咖啡因的影響,需要後續研究以評估咖啡因對特定器官的影響。建議孕婦每天的咖啡因攝取量不要超過6單位(540 mg)。 名詞中英對照 咖啡因 caffeine 頭臀徑長度 crown-rump length 低出生體重兒 small-for-gestational age 參考資料 Bakker Rachel. High caffeine intake during pregnancy linked to reduced fetal length. Am J Clin Nutr.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8, 2010. 編輯組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8月13日核准事後緊急避孕藥,ulipristal acetate(ella)。此避孕藥在性行為或避孕失敗120個小時內服用,仍可避免受孕。歐洲則早在2009年5月,就核准上市,藥名為elleOne。美國市面上已經有的緊急避孕藥,最長使用期限是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使用。 這款新式避孕藥,每錠有30 mg,是一種能抑制或延遲排卵的黃體素促效劑。副作用則為頭痛、噁心、下腹痛、月經困難、疲倦和暈眩,與另外一款避孕藥levonorgestrel的副作用相似。不過,孕婦或哺乳婦女,絕不可使用此避孕藥。 名詞中英對照 避孕藥 ulipristal acetate (ella; HRA Pharma) 參考資料 FDA Approves Emergency Contraceptive With 5-Day Time Frame. Medscape Medical News. August 13, 2010. 編輯組
美國婦產科期刊6月號報導,比起陰道子宮切除術,腹腔鏡子宮切除術造成的術後疼痛較少,止痛藥用量較少,住院時間也較短。 美國婦產科學院表示,陰道或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的住院時間、復原速度,都比剖腹子宮切除術更佳,且感染較少。腹腔鏡的好處是失血量較少,但尿道受傷的機率較高。 義大利Insubria大學的Fabio Ghezzi醫師為了比較陰道與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的優劣,讓82位婦女隨機接受任一種手術,兩種手術人數各半,平均年齡48歲。但懷孕超過14週、懷疑有惡性腫瘤、子宮附件腫塊超過4 cm、有慢性骨盆疼痛病史、子宮內膜異位與骨盆發炎的婦女,則排除在外。 麻醉醫師使用較嚴格的標準麻醉程序。腹腔鏡套管不得大於5 cm。在引導麻醉後,會用ketorolac,30 mg,以控制疼痛;在手術結束前約半小時開始靜脈注射,術後,則每6小時靜脈注射一次止痛藥,acetaminophen,1 g;有必要時,再用嗎啡止痛藥,皮下注射10 mg。 結果,在術後24小時內連續測量4次疼痛指數,陰道子宮切除病人的疼痛指數,是腹腔鏡子宮切除病人2倍;前者病人有32位需要嗎啡,後者只有7位。 腹腔鏡子宮切除病人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天;陰道子宮切除病人則為2天。在手術時間上,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為55分鐘;陰道子宮切除術為50分鐘,兩者沒有差異,失血量也皆為100 mL。 費用上,因為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會使用到一些可拋式設備,費用較昂貴。若醫師能改用可安全重覆使用的設備,減少成本,費用便一樣。 結論,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的疼痛輕、止痛藥用量少、住院時間短;而陰道子宮切除術的疼痛重、止痛藥用量多、住院時間長。 名詞中英對照 腹腔鏡子宮切除術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陰道子宮切除術 vaginal hysterectomy 剖腹子宮切除術 abdominal hysterectomy 止痛藥 acetaminophen 參考資料 Ghezzi F. Laparoscopic approach reduces pain after hysterectomy. Am J Obstet Gynec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4,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