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
吳香達 醫師整理 答:可以每6個月,做抹片追踪。暫不考慮大切片或局部切除,因為大切片,有少數人會影響懷孕及早產。
0 評論
編輯組
吳香達 醫師整理 不需要。因為效果不好。 紐約Albany藥學大學主任Laurie L. Briceland博士在2009年4月1日表示,對於抹片檢查不正常而仍未有病毒感染的女性,建議接種子宮頸疫苗,因為可能預防尚未發生的病毒感染。唯當抹片的結果嚴重度增高,HPV16或18型的感染風險就會增加,疫苗所帶來的預防效益就會降低。此外,疫苗並不能治療已存在的HPV感染。即使接種過疫苗,未來仍要做例行性的抹片檢查。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6年核准了子宮頸疫苗,人類乳突病毒四價疫苗(Gardasil),以預防HPV 6、11、16與18型的感染,並建議9~26歲的女性施打。 美國癌症醫學會於2007年1月25日,在臨床癌症雜誌發表,該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使用準則。重點說明: (1) 11-12歲少女應例行注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肌肉注射三劑完成(0、2、6個月)。有漏打疫苗的13-18歲青少女應補行注射;年紀輕點,9歲少女也可以注射;19-26歲的女人,由於證據不足,無法建議注射;男人或26歲以上的女人,不主張注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很多性伴侶的女人,疫苗效果有限。 (2) 注射疫苗前,無須做人類乳突病毒篩檢。注射和無注射的女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 台北市衛生局自從2007年10月開始,已免費提供低收入戶國中一年級女生子宮頸疫苗注射。 已有性生活的女人,不管有無打疫苗,都應該定期做抹片。 名詞中英對照 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美國癌症醫學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子宮頸防癌抹片 Pap 參考資料
編輯組
吳香達 醫師整理 答: 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在婦產科期刊五月號上,有新的建議:抹片篩檢與骨盆腔檢查,都應依年齡來定。 對13~18歲的女孩而言,骨盆腔檢查並不是年度健康檢查中的必要項目。只有當女孩發生無月經、不正常出血、陰道炎、骨盆腔疼痛、感染性病或其他狀況時,才要作骨盆腔檢查。 小於21歲且沒有性行為的女性,不需做例行性骨盆檢查、子宮頸抹片或性病檢測。假如曾有過性行為,則建議在性行為發生後3年做子宮頸抹片,之後每年做一次。21~29歲的婦女,建議每年做一次骨盆腔檢查與抹片。25歲(含)以下,性生活頻繁的女性,應該檢查是否有披衣菌感染。性生活頻繁的青少女則該檢查是否有淋病。此外,所有已有性行為的青少女與19~64歲的女性,都應該做人類後天免疫不全病毒(HIV)的檢查。30~64歲的婦女,建議每年都做骨盆腔檢查與抹片。如果病人沒有子宮頸、HIV陰性、沒有用雌激素(DES),那麼在連續3次的檢查,結果都正常後,檢查的頻率就可減少為每2~3年做一次。超過65歲的婦女,建議每年做骨盆腔檢查。如果連續3次以上的檢查都正常、10年內的抹片檢查正常、沒有子宮頸癌病史、沒有用雌激素、HIV呈陰性、具有免疫能力,且沒有其他性交傳染病的風險因子,便可以不必繼續做子宮頸抹片。對於做過子宮切除與兩側良性卵巢切除的無症狀婦女,也可不必做骨盆腔檢查。 如果婦女有自己的看法,與醫師討論後,也可以不做骨盆腔檢查。 我們的意見 骨盆腔檢查和抹片跟年齡和疾病有直接的關連。青少女、沒有女性疾病,不需要做;有了性生活之後,5年之內,應該做年度抹片和骨盆腔檢查。遇有腫瘤,尤其是卵巢腫瘤,應考慮追加骨盆腔超音波和腫瘤指標,CA125的檢查。抹片連續3年以上都正常的話,可以將檢查時間拉開,變為三年一次的抹片和骨盆腔檢查。有任何持續不適的女性疾病,都應做骨盆腔檢查。因為婦癌治療後的人,更應該定期檢查。性生活複雜的人,則應該追加性病的篩檢。 名詞中英對照 子宮頸抹片 cervical cytology screening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人類後天免疫不全的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雌激素 diethylstilbestrol, DES 參考資料 ACOG issues recommendations on routine pelvic exam, cervical cytology screening. Obstet Gynecol. 2009;113:1190-1193. 編輯組
吳香達 醫師整理 應個別考慮。因子宮頸癌而切除子宮,應最少每年做一次抹片;在手術前,因良性疾病而切除子宮,抹片正常,沒有子宮頸癌前病變或癌症,可以不作抹片。 編輯組
吳香達 醫師整理 CIN-1是子宮頸上皮層內的細胞,因為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而在顯微鏡下,細胞出現空洞,是一種低度細胞病變,又稱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病變(SIL)。病毒也以低危險,HPV-6及11為主。一般,病毒會自然消失,細胞便能恢復正常,因此多數在6個月內自癒,絕大多數在2年內會好,不必恐懼。此外,目前抹片多以SIL表達,CIN-1則是組織切片後的結果,以往這兩個名詞是通用的。 編輯組
子宮肌瘤不是子宮腺瘤 這兩種不一樣的良性瘤子卻都是長在子宮上的。肌瘤從肉層長出,腺瘤由內膜生成。肌瘤有被膜,就是「皮」,腺瘤沒有。唯很多時候不容易分別。甚至有的時候,子宮超音波也不見得可以鑑別;少數在開刀的時候,看在眼裡,拿在手上,也都有不容易分別的時候。最後,還得靠病理切片方能確認。 子宮腺瘤有什麼症狀 原來腺瘤,是因為子宮內膜細胞,離開了在子宮腔的正常位置,跑到子宮腔以外生長的瘤子。就是常聽到的另個名稱,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子宮長的腺瘤分瀰散性和局部性兩類。後者多半是只有一兩個,偶爾也有好幾個。前者則在子宮壁上和肌肉層裡面都有。腺瘤和肌瘤的症狀大致一樣。多半還是沒有症狀。唯因由子宮內膜長出來的腺瘤,裡面所含的腺體和細胞,會反應月經週期荷爾蒙雌激素的刺激,因此子宮腺瘤裡面有定期增殖,出血以及等待吸收的過程,必然產生了周圍的反應,包括發炎和膨大。輕微的時候,吸收就罷,也沒有痛。因此也沒有明顯的不適。有些時候,尤其在瀰散性,子宮後壁到處都有的腺瘤,則會變成黏連和疤痕。疤痕影响了血液循環,最後妨碍了吸收。可是定期的刺激仍然存在,增值和出血持續,子宮腺瘤由開始的小痛到大痛並常合併不孕。 更重要的是,能夠跑到子宮產生腺瘤的子宮內膜細胞,也能跑到其他地方,卵巢便很常見,經常聽到的巧克力卵巢囊種就是它,因此症狀自然便隨子宮內膜異位生長的地方,多寡和大小而有不同的呈現。 編輯組
子宮長瘤要不要開刀 子宮長瘤,不一定要開刀,多半是不需要。 一般子宮長瘤,指的是肌瘤,非常常見。未生產過的婦女合併子宮肌瘤尤其常見。但絕少發生在初經之前,停經之後。一般估計30-40歲婦女,有子宮肌瘤的,高達20%以上。子宮肌瘤的處理,因人而異。如果沒有症狀,可以不需要治療。如果有症狀,因子宮出血引起貧血,而考慮手術治療的居多;因有膀胱和大腸壓迫症狀,而須手術的比較少。一般的子宮出血和貧血用現有的荷爾蒙治療,很快就能止血和改善貧血。子宮肌瘤在停經後便逐漸萎縮,可免冒開刀的危險和因而帶來的合併症。手術分肌瘤切除和子宮切除兩種。目前肌瘤切除有凌駕子宮切除的趨勢。 子宮肌瘤有什麼症狀 絕大多數的子宮肌瘤都沒有症狀。會有症狀的則與肌瘤的大小,生長的位置有關。 子宮在解剖上的位置,前臨膀胱,後接直腸,只要子宮稍微大一點,充斥骨盆腔就容易產生小便頻繁或便秘。這種情形尤其是在月經之前或早期懷孕時,由于子宮充血的結果,症狀更明顯。少見的子宮肌瘤在這個時候有時還會發生閉尿現象。但是,有些病人由於時間久了,習以為常卻不覺有這些膀胱和大腸的症狀。 子宮肌瘤多半是多發性,一般三、五個一起生長非常常見,兩百個也有過報導。當子宮因為瘤子生長膨脹的結果而腫大時,除非個子瘦小的人,10公分以內很難自己能夠摸到。一般子宮大小總得相當於懷孕十四週才可以自己發現。太大的子宮佔據了腹部的絕大空間,影響了胃的活動,會有脹氣和消化不良等。 不正常的子宮出血,通常經血過多,是子宮肌瘤最典型和常見的症狀。長子宮肌瘤的女人除非是懷了孕或者停了經,很少會有無月經症。一般的月經週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當瘤子長得特別大,壓迫並干擾了卵巢的血液循環而影響了它的功能時,就產生了月經紛亂。通常在開始的時候,月經在第二、三天較多,三、五天跟正常一樣也就乾淨;有時會多拖幾天,而且血塊增多。但是月經的間隔並沒有異常,因此不容易有警惕。及後月經週期逐漸拖長,經量增多而成經血過多症。長期的經血過多必定導致貧血、心跳過速、體重減輕和疲累衰弱等。嚴重時,月經間隔模糊,始末顛倒。一般的子宮肌瘤不會有腹痛,因此不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是當它合併有子宮內膜異位時,腹痛則非常顯著。極少見的情形,當肌瘤由子宮腔突出到子宮口,這個時候,肌瘤便成為一個異物,子宮本身有排除的本能,臨床的表現就是痛;因為瘤子的根部較長而產生扭轉也會痛;肌瘤中央壞死,變性或出血也都會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