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報導
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正不斷上升,惡性的結節在孩童族群中的比率高於成人,分別為20%-25%和10%-15%。孩童可能未出現任何症狀,經常是因為持續性頸淋巴腺炎的掃描影像中偶然被發現,在小兒科中很常見。研究提醒小孩患有頸椎淋巴腺炎應做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最需要關注的兩個特徵是時間和位置。淋巴結與感染有關位置大部分在下顎,不常見的位置是側頸的中間部位或後頸。典型的症狀會有上呼吸道感染,緩解後幾個星期內體積減少,因此,若淋巴結在頸部中間位置,與感冒無關,若在4個星期內沒有消失,則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淋巴結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是給一個週期的抗生素治療,淋巴結若持續存在,則進行手術移除淋巴結,並進一步分析是否是慢性感染或是癌症。18歲以下青少年最常見的是淋巴瘤,但是隨著甲狀腺癌發生率的增加,需謹慎使用甲狀腺超音波評估甲狀腺癌轉移到淋巴結的可能性。 若用超音波推測有甲狀腺癌的可能,應以細針切片來確認診斷可能比手術切除淋巴更佳,且不需要接受輻射線就可得影像資訊。在轉介病人給外科前,應思考有關甲狀腺的疾病,徹底的檢查。 甲狀腺超音波影像顯示需要進一步檢查,特別是青春期的女性,因為她們是甲狀腺癌高發生族群。 現今醫療採用更多的診斷性影像,會偶而發現一個侷限在甲狀腺結節經常小於1公分小甲狀腺腫瘤,這些病人除甲狀腺外其他地方未出現甲狀腺癌,也沒有異常的淋巴節結,被列為一種不會形成醫療問題的亞臨床病變,一個可以與它共存而不會影響健康,因為它們能在生命的某些時候才能得到發展,這些病人最終會老死而不是因它而死,因此有些成人病患會選擇不要移除這些病變。但是這個決定對孩童而言較難抉擇,因為日後可能需要長期的觀察,同時也很難說服家庭或是醫院。 有些特定類型的甲狀腺病變如濾泡細胞包囊乳突性甲狀腺癌(EFVPTC),過去稱為癌症現在也改變了名稱。這些結節在選擇處理前仍需要切片,以確認診斷,最新分類現在稱為非侵犯性濾泡甲狀腺腫瘤乳頭狀核(NIFTP),或非侵犯性有乳突樣核特徵濾泡甲狀腫瘤。 第一線醫師對於檢測病人是否有甲狀腺疾病有重要地位,針對孩童或青少年提供甲狀腺疾病完善的審視方式,讓醫師們了解常見甲狀腺疾病的評估與處理方式。確保在適當的時機和適當的轉診,讓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療結果。 名詞中英對照 包囊濾泡細胞乳突性甲狀腺癌Encapsulated 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EFVPTC 參考資料 1. Hanley P, Lord K, Bauer AJ. Thyroid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JAMA Pediatr.2016;170:1008-1019. 2. Vaccarella S, Franceschi S, Bray F, Wild CP, Plummer M, Dal Maso L. Worldwide thyroid-cancer epidemic? The increasing impact of overdiagnosis. N Engl J Med. 2016;375:614-617. 3. LeFevre ML;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Screening for thyroid dysfunction: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 Intern Med. 2015;162:641-650.http://annals.org/aim/article/2208599/screening-thyroid-dysfunction-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recommendation Accessed October 19, 2016. 4. Siegel DA, King J, Tai E, Buchanan N, Ajani UA, Li J. Cancer incidence rates and trend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09. Pediatrics. 2014;134:e945e955.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9/02/peds.2013-3926 Accessed November 9,2016. 5. Nikiforov YE, Seethala RR, Tallini G, et al. Nomenclature revision for encapsulated 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 paradigm shift to reduce overtreatment of indolent tumors. JAMA Oncol.2016;2:1023-1029.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513250 Accessed November 9, 2016. 編輯組報導
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報導,費城兒童醫院小兒甲狀腺醫學中心Andrew Bauer醫師團隊回顧研究針對18歲以下孩童及青少年的甲狀腺異常指出,應提醒門診醫師,應重視可能是甲狀腺異常常見徵兆和症狀,以免錯失。 甲狀腺過低症 近年來數據顯示,成人甲狀腺功能不良病例增加,特別是淋巴結和低度癌症,即便如此,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也不建議做定期篩檢。數據顯示孩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發病率有增加趨勢,部分與新生兒檢查呈陽性的定義改變有關。甲狀腺刺激素檢查,診斷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過低症的指數已經調降,造成新生兒檢查呈陽性反應的病例增加。例如:若認定新生兒甲狀腺刺激素的指數超過10 mIU/L為陽性,可防堵新生兒甲狀腺疾病未被發現的機會,但與臨界值40 mIU/L相較,也會造成假陽性結果。這樣的作法,目前估計的發生率,從20年以前1/4000,將提升到現今的1/2000。發生率有可能導因計算方式改變,而不是醫學或生理的因素。 實際的情況是,新生兒的確需要更慎重的檢查,部分新生兒因為接受甲狀腺替代治療後得到痊癒,但通常至少需要三年來確認是否終身需要依賴替代治療。嬰兒出生後48小時足跟採血,是進行檢查很好的時間點,特別有甲狀腺素指數較低,呈陽性檢查結果的嬰兒。滿一個月的新生兒是可以篩檢出來的。 正常的嬰兒由於內分泌系統還未成熟,甲狀腺素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也有部分原因是新生兒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藥物的使用造成甲狀腺素過低。要判斷那些小孩能從甲狀腺荷爾蒙替代療法中獲益有困難,大多內分泌學家都建議最初的治療只需針對甲狀腺升高的新生兒。 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發病率增加是目前面臨的較複雜的問題,因為我們未對該疾病做很好的追踪。相對於甲狀腺功能過低症,美國及全球其他國家目前的做法是,透過國家疾病登記系統,對新生兒進行篩檢,登記為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例很少,但確實發現更多的年輕病人。在15-20年前,我未曾看過2歲的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的病人,而現在已經有這個年齡層病人向我求診了。 這樣的轉變,真的很難確實找到真正的原因。有基因的因素,若是環境引發所產生則是值得大家注意。化學物質是很重要的因子,雖然對於與甲狀腺疾病相關的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數據很少,例如雙酚A(BPA)—用來製造塑膠容器和嬰兒奶瓶的有機合成物質,這類塑膠物質暴露在高溫下,例如微波爐,會從塑膠中釋出。雖然人類研究還未有很確實的數據,但動物實驗已經顯示這些化學物質會影響內分泌系統,推測人類暴露在這些物質下,不僅影響身體還有可能在基因的表達上導致有跨世代的轉變。母系DNA的表現遺傳學的改變會遺傳至子孫代。從預防醫學的角度,重要的是要確認出會影響人們健康的產品,降低暴露,或是在這類產品上正確標示出含有干擾素,成為我們確認更多有潛在影響人們的資訊。 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是碘。我們大部分都關注在預防碘的缺乏,因為母體碘缺乏會導致孩童,青少年和成人嚴重的甲狀腺功能過低症和區域性甲狀腺腫,明顯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能力。但碘過量也可能會造成其他的疾病問題。 無症狀的甲狀腺不良症 孩童有很高比率,從嬰兒時期到青少年罹患無症狀的甲狀腺功能不良症。但是一般的甲狀腺篩檢只建議在新生兒時期進行,較大孩童未有檢查。美國對孩童做太多甲狀腺疾病檢查,部份原因是想要以簡單方式解釋越來越普遍的體重過重和疲倦等症狀。這些症狀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但與甲狀腺功能過低症狀交疊。因此,雖然身體檢查沒有甲狀腺疾病的數據,當病人活動和飲食有明顯問題時,都會做甲狀腺篩檢。 甲狀腺篩檢很容易做,也是解釋體重增加最佳的方式。但是多數體重過重的原因是不良的飲食和缺乏運動,棘手的問題在於部分病人和家族有攝取過多卡路里的代謝問題。我們很難針對篩檢提供指南,便只能讓部分孩童承擔錯失診斷的風險。若我們不去篩檢體重過重或身體有疲倦的孩童,那一定會錯失一些有這個可能的兒童。 甲狀腺對一般孩童成長與青春期青少年非常重要,所有未達到一般生長指數的孩童都應考慮做甲狀腺檢測。若孩童體重不斷增加但身高卻未正常增長,可能就是內分泌異常的紅色警示。 名詞中英對照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過低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 參考資料 1. Hanley P, Lord K, Bauer AJ. Thyroid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JAMA Pediatr.2016;170:1008-1019. 2. Vaccarella S, Franceschi S, Bray F, Wild CP, Plummer M, Dal Maso L. Worldwide thyroid-cancer epidemic? The increasing impact of overdiagnosis. N Engl J Med. 2016;375:614-617. 3. LeFevre ML;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Screening for thyroid dysfunction: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 Intern Med. 2015;162:641-650.http://annals.org/aim/article/2208599/screening-thyroid-dysfunction-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recommendation Accessed October 19, 2016. 4. Siegel DA, King J, Tai E, Buchanan N, Ajani UA, Li J. Cancer incidence rates and trend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09. Pediatrics. 2014;134:e945e9555.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9/02/peds.2013-3926 Accessed November 9,2016. 5. Nikiforov YE, Seethala RR, Tallini G, et al. Nomenclature revision for encapsulated 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 paradigm shift to reduce overtreatment of indolent tumors. JAMA Oncol.2016;2:1023-1029.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513250 Accessed November 9, 2016. 編輯組報導
英國牛津學院臨床感染疾病期刊報導一項回顧研究指出,年長者接踵帶狀皰疹疫苗可顯著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但該種疫苗目前未被充分利用。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報告,美國當局建議超過60歲以上成人施打疫苗,但2014年統計只有28%的成人接種。 帶狀皰疹或蛇皮都是由水痘-帶狀病毒引起,造成皮膚疼痛的疾病,也是引發水痘的病。一旦感染了,該病毒會終身隱藏在神經細胞中,一有機會會被重新啟動。 美國幾乎每三個人中會有一人一生中有帶狀皰疹發病的機會,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高,特別是年長者容易有發病風險。 活性疫苗,ZOSTAVAX,於2006年在美國首次獲准上市,根據臨床實驗顯示,對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發病率,能降低51%。 研究顯示,疫苗能有效對抗需要住院的嚴重帶狀皰診以及帶狀皰疹後的神經痛,這類神經痛並不常見但卻是嚴重的病毒併發症,會造成慢性疼痛。注射疫苗對抗病毒以預防帶狀皰疹住院,前三年的效益有74%,超過4年以上有55%。疫苗對抗帶狀皰疹後的神經痛,前三年有57%,之後仍有45%效益。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生物製藥評估與研究作者,Hector S. Izurieta醫師指出,疫苗能有效對抗嚴重病例,如病人住院治療和帶狀皰疹後的神經痛,疫苗有持續的保護力,增添了疫苗有效的證明,需鼓勵大部分的年長者接種。 雖然疫苗的效益會隨著時間而下降,研究仍未發現可以讓各年齡層族群受到保護,遠離帶狀皰疹的方法。讓較不嚴重的病人不需住院的保護力遠低於對已住院和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病人的保護力。 名詞中英對照 帶狀皰疹Shingles 帶狀皰疹後的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參考資料 Wernecke M, Kelman J, Wong S, et al. Vaccination may reduce cases of serious shingles complications in seniors.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6 March, 2017. 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 編輯組
吳香達醫師 審閱 北美停經學會(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NAMS)於2017年6月20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發佈,停經荷爾蒙治療使用準則的更新聲明指出,荷爾蒙治療(hormone therapy, HT)仍是緩解不同年齡層有熱潮紅與惱人的停經症狀婦女,最有效的方法。 這個NAMS更新聲明,得到32個國家醫學會包括美國臨床內分泌專科醫師協會,美國婦女醫療協會,美國生殖內分泌醫學會,美國停經醫學會和歐洲停經醫學會等的背書,認同和支持。 該學會執行長JoAnn V. Pinkerton醫師指出,HT至今,仍是最具爭議性的一個議題。這次更新NAMS 2012年HT使用準則目的,是為了提供治療停經婦女的開業醫師一個優越,有證據基礎,符合現況的臨床建議,以協助仰賴HT婦女舒緩停經症狀,增進治療品質。這個聲明的同時並審閱HT對各種健康狀況的影響,例如婦女一生中各階段的心臟疾病和乳癌發生率。 NAMS,2017年更新準則,針對過去NAMS的聲明,一些讓許多人混淆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的解釋: ˙HT風險因人而異,依藥物類型,劑量,使用時間,投藥方式,開始啟用的時 間以及是否搭配黃體素等因素來判斷。治療時應視個別需要,採用已驗證, 利益最大,風險最小的藥物,持續使用則應定期再評估利益風險。 ˙根據提倡婦女健康計劃隨機和控制試測(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結果,60歲以下或停經10年以內且無疾病禁忌,HT有利於 有熱潮紅症狀,骨質流失或骨折高風險的婦女。長期採用單一雌激素治療比 雌激素-黃體素合併治療更為有利。 ˙停經已超過10或20年才開始使用HT,或是6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與年輕 婦女比較,HT的利益較差。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婦女,冠狀動脈心臟病,中 風,靜脈栓塞及失智都有較高的絕對風險。 ˙HT不因年齡超過60歲或65歲而停止用藥,若持續有熱潮紅,生活品質的 顧慮或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在正確評估以及諮詢利益風險後,可持續使用。 ˙陰道用雌激素(需要時也可用全身性雌激素藥物)或其他不含雌激素的治療,也 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不同年齡層婦女可能發生的停經後泌尿生殖道所產生的 症狀。 JoAnn V. Pinkerton醫師,NAMS的執行長,在回顧醫學文獻後發現,過去認為荷爾蒙治療只能以短期低劑量方式投予的做法,不足以符合部分婦女的需求甚至造成傷害,該學會進一步釐清這個觀念應使用適切劑量,時間,和投藥方式提出更恰當的使用原則,讓病人獲得高效益低風險的治療。此外,65歲以上婦女面對熱潮紅等擾人的停經症狀,毋需因年齡而停止HT,因為未有數據顯示會有健康的威脅,但建議需針對個別情況進行評估與討論。 名詞中英對照 北美停經學會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NAMS 參考資料 NAMS 2017 position statement updates guidelines for hormone therapy use. http://www.menopause.org. Public release:20-June-2017. 編輯組報導
婦女年齡到了65歲時,即便身體健康,也應該定期的到診所檢查,檢查的目的除了可查出身體小病痛的發生原因,可藉此評估未來的健康風險,檢查接種過的疫苗是否已過了保護期限,建立個人檢查數據基礎,幫助您一旦生病時,醫療單位可快速掌握您的身體狀況。 65歲婦女應該進行下列檢查: 1. 檢查血壓 每年定期檢查血壓。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問題或其他特定疾病的婦女更 應該時常檢查血壓。上面收縮壓介於120至139,或是下面舒張壓,介於80至89 毫米汞柱或以上者,需每年檢查一次。收縮壓高於140,或舒張壓高於90,應掛 號求診。 2. 檢查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若膽固醇指數正常,至少每5年需檢測一次。有糖尿病、心血管及腎臟等特定疾 病,應增加檢查次數。 3. 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 75歲以前都應做大腸直腸癌篩檢。一般篩檢包括:每年做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 做軟性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同時每3年做糞便潛血檢查;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 檢查;若有潰瘍性結腸炎、有家族性大腸直腸癌病史、大腸腺瘤等大腸癌風險者, 需增加檢查次數。 4. 檢查牙齒 每年定期一至二次牙科檢查同時洗牙。 5. 檢查糖尿病 年齡65歲以上身體健康者,應每3年做一次糖尿病檢查。體重過重同時又有其他 糖尿病風險因子的婦女,可問醫師是否要增加檢查次數。 6. 檢查視力 每隔1至2年定期做視力檢查;有糖尿病的婦女至少每年一次。 7. 檢查聽力 若有聽力下降的徵兆應接受聽力檢查。 8. 接種疫苗 超過65歲婦女,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或65歲前接種超過5年者,應重 新接種。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每10年重新接種白喉與破傷風混合疫苗;超過60 歲應接踵一次帶狀皰疹疫苗。 9. 身體檢查 每年定期作身體檢查,檢查身高、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不建議做例行性的 影像診斷性的檢查,除非醫生發現有相關的問題。檢查期間,醫師應關心詢問正 在服用的藥物與藥物交叉作用的相關風險,菸酒飲食與運動以及情緒等問題。 10. 乳房檢查 婦女每月應做乳房自我檢查。雖然有專家認為乳房自我檢查無法確實發現乳癌 或挽救生命,可以跟醫師討論採哪種方式檢查最佳。一旦發現乳房有任何異狀 應立即向醫師求診。醫師可能會做臨床上預防乳癌的檢查,但乳癌專家並不認 同乳房檢查有預防乳癌的效益。 乳房攝影篩檢 年齡到75歲時,每1至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篩檢,或依照個人風險做乳癌篩檢。 乳癌專家並不認為75歲以上,乳房攝影篩檢能有預防乳癌的效益,對於該項 檢查甚至有些專家建議採相反意見,不建議75歲以上的人,做乳房篩檢。 11. 骨質疏鬆檢查 所有超過64歲的婦女都應該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並詢問醫師何種運動能幫助 預防骨質疏鬆。 12. 骨盆腔和子宮頸抹片檢查 超過65歲大部分婦女若未有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只要過去10年內有三次抹 片檢查都正常,可以不用再做抹片檢查。 13. 肺癌篩檢 美國預防工作專責小組針對80歲以前,每年抽30包菸同時目前仍有抽菸或已 戒菸15年內的80歲婦女,建議每年以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測肺癌直到 80歲。 名詞中英對照 糞便潛血檢查fecal occult blood test 乙狀結腸內視鏡sigmoidoscopy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vaccine 參考資料
編輯組報導
美國醫學會腫瘤醫學期刊,2016年12月29日,報導美國首次全國性人口調查研究,指出,75歲以上的長者確診罹患前列腺癌時已有遠端轉移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研究發現,自2008年美國醫學預防服務專責小組(USPSTF)不建議75歲以上長者接受前列腺特定抗原(PSA)篩檢後,改變了診斷前列腺癌的方式。 研究主持人美國康乃爾醫學院紐約Presbyterian醫院Jim Hu醫師聲明,過去PSA檢查使前列腺轉移與死亡的人數下降,排除這項篩檢讓這類重症比率再次提高。 研究確認自2004至2013年間,40歲以上確診罹患前列腺癌的男性,共有545,399位。75歲以上男性轉移率自2004年的2.7%已上升到2013年的4%;但此差異不具顯著統計意義。 中期到晚期的前列腺癌比率也從58.1%(2004)上升到72%(2013)。以PSA指數數據為基礎(2010-2013年),年輕人的中度PSA指數從2010年6.0ng/mL到2013年已上升為6.4ng/mL。75歲以上長者則更從9.0ng/Ml上升到9.7ng/mL。 分析後發現,75歲以上長者遠端轉移發生率先自2004至2011年下降,隨後增加。75歲以下沒有改變,未觀察到遠端轉移的增加,可能是因為研究期間反映了USPSTF的建議,該項建議在2012年,任何年齡層,都不建議做定期PSA檢測。 美國腫瘤醫學會報導美國癌症學會Ahmedia Jemal博士團隊研究,2011至2013年,50歲以上的早期前列腺癌發生率下降。USPSTF的建議使PSA篩檢率下降的結果,因而造成早期前列腺癌發生率下降,結論表示,這樣的模式將導致未來轉移疾病的增加同時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則需要長期的觀察因為這種惡性腫瘤本質是緩慢發展的。 Hu醫師則認為,曾經評估PSA檢測能提早六年發現前列腺癌,預估再過幾年將可能看到美國年輕男性的前列腺轉移癌發生率的增加。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哈佛醫學院暨Beth Israel Deaconess 醫學中心Marc Garnick教授評論指出,自從USPSTF建議不鼓勵接受PSA的檢測後,已經預期會有較高的晚期疾病,因為病人產生臨床症狀困擾時,就會尋求醫療照顧。在Hu醫師團隊研究 看到75歲以上的年長者人數明顯下降,伴隨格里芬分級得分8至10,T3至T5和轉移疾病的增加。相反的,小於75歲的病人人數則相對穩定。透過Hu研究數據呈現的臨床意義還未能被解釋。 現今有許多隨機,前瞻性研究有些追踪可達15年,儘管研究者強烈的想要顯示PSA檢測的存活利益,都無功而退,即使是最近的前列腺癌症篩檢和治療研究(ProtecT)也一樣。 ProtecT研究,招募英國50至59歲,以PSA檢測診斷有局部前列腺癌,隨機分配於主動監視組,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手術組或放療治療組,進行10年的追踪後,三組中僅有1%的人死亡,三組的死亡率都很低,約為10%。此外,追踪觀察間,2個積極治療組的疾病惡化情況比主動監視組還低一半(P < .001),並且疾病轉移率大約是主動監視組的一半(P = .004)。ProtecT研究團隊結論表示,與主動監視組相較,現在說積極治療能得到更好的疾病特定或總死亡率似還太早。 名詞中英對照 美國醫學預防服務專責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USPSTF 前列腺癌症篩檢和治療研究The Prostate Testing for Cancer and Treatment, ProtecT 前列腺特定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 參考資料 1. H JC., Nguyen P , Jialin M.,et al. Increase in prostate cancer distant metastases at diagno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Oncol. 2017;3(5):705-707. 2. Jemal A ,Ma J , PhD1; Siegel R , et al.Prostate cancer incidence rates 2 years afte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s against screening. JAMA Oncol,2016;2(12):1657-1660 3. Hamdy FC., Donovan J L.,Lane J.A., et al. 10-year outcomes after monitoring,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N Engl J Med 2016; 375:1415-1424. 編輯組報導
乳癌的手術治療有兩種:乳房部分切除和乳房全切除。2017年歐洲癌症組織(ECCO)大會首場會議,荷蘭鹿特丹市Erasmus MC癌症研究所腫瘤外科Mirelle Lagendijk醫師指出,早期乳癌手術會發生很多合併症的50歲以上婦女,選擇乳房保留手術(BCT)會比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的存活率更好。 乳房保留手術(BCT)是指乳房保留手術加上放射線治療,與乳房全切除治療相較,BCT的特定乳房存活率及總存活率皆顯著增加30%。 這項大型回顧性研究,有130,000人參與,研究有其侷限性,但是來自荷蘭綜合癌症組織及Twente大學,研究主持人Sabine Siesling醫師確信該研究結果,對於50歲以上有合併症的乳癌婦女的治療決策會有很大的助益。同時,該研究並未否定乳房切除手術的治療方式;對於社經情況不適合或無法接受放療,放療副作用延續風險高,或BCT結果不佳的病人,乳房切除手術仍是最佳的決定。 近年來,美國乳房全切除手術的人數增加,不僅切除單側連對側也切除,但存活率數據卻未顯現提升。同時,乳房切除手術費用昂貴,對病人的生活品質影響重大,乳房切除術在歐洲未顯現有增加的趨勢。 媒體曾經大幅報導安潔莉娜裘莉接受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手術後,有許多病人要求做相同的雙側乳房切除手術,但實際上該手術會發生加倍的併發症,乳癌病人應接受少量的手術以提升治療效果。 目前醫界對乳房切除手術已經改觀,認為做得越少越好。近期研究也已顯示,即使是先前認為需接受乳房全切除的腫瘤,新輔助治療方法能讓BCT切實可行。 目前乳癌的存活率很高,病人接受部分切除的手術治療,未來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不需要因為接受了不必要的大手術從此有了合併症的傷害。 先前許多隨機和觀察研究針對接受乳房保留術,和乳房切除手術的乳癌病人進行的相關存活率觀察,得到了衝突的數據。來自荷蘭團隊的最新研究,比較兩種治療下的存活率和影響預後的因素。 該研究是從荷蘭癌症登記冊結集病人數據,進行以觀察性,全國性,族群為基礎的研究,蒐集整理引起死亡的相關資料。研究團隊焦點放在1999年至2012年間診斷為原發性侵犯性乳癌2期(T1-2N0-2M0),且未接受系統性治療,和接受乳癌保留手術或乳房切除手術,無論是接受或未接受放療的病人。在此範疇的病人共有129,692位,以確診時間分為兩組:1999-2005年 (人數為60,381),以長時間追蹤觀察;2006-2012年(人數為69,311)反映近期診斷和治療的影響。 第一組與第二組間,因各種原因導致死亡的病人比率大幅下降。乳房切除手術病人死亡比率,從第一時間組的48.2%下降至第二時間組的19.8%。乳房保留手術從27.4%下降至8.9%。重要的是,不論時間點和治療方式,乳癌相關的死亡是50%左右。 研究發現,1999-2005年間,與乳房切除手術相較,乳房保留手術的乳癌特定存活率顯著較佳,為0.74。這與所有第二期乳癌(T1-2N0-2)的觀察有顯著差別。 2006-2012年間,同樣與乳房切除相較,BCT的乳房特定存活率再次顯著較佳,為0.75;總存活率也較佳,為0.67。這些差異對第一期(T1-2N2)病人並未顯著,BCT與乳房切除相當。進一步分析第1期(T1-2N0-1)病人,顯示在50歲以上包含未接受化療和有合併症的病人,其乳癌特定存活率,BCT是優於乳房切除手術。同時,該研究結果未受乳癌類型,荷爾蒙或HER2所影響,總存活率結果相似。 關鍵是,50歲以下未有合併症,接受過化療的病人,BCT與乳房切除術相較,乳癌特定存活率相同,但BCT有較佳的總存活率。研究結論是對於兩種手術都適合的病人而言,BCT是最好的治療選擇。 Lagendijk醫師指出,該研究的證據等級雖不如隨機控制研究來的高,但能提出支持臨床決策的證據,其優點超越隨機研究。隨機研究囊括一群挑選過的病人,而觀察研究評估的是未選過的病人,產生的結果可能會更普及化,又能反映臨床的 實務。 名詞中英對照 歐洲癌症組織European CanCer Organisation, ECCO 乳房保留手術治療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BCT 參考資料 Lagendijk M, et al. Better survival after breast conservation than mastectomy. European CanCer Organisation (ECCO) Congress 2017. January 30, 2017. 編輯組報導
在美國加州舊金山舉辦的2017年消化道癌研討會(GICS),波士頓Brigham and Women’s醫院Brendan John Guercio醫師會中指出,過去的研究一致認為規律的運動與改善早期大腸直腸癌預後有關。如今首次發現,對於晚期大腸直腸癌病人,也有相同的效果。 波士頓哈佛醫院Brendan John Guercio醫師指出,與每天最低程度的運動量相較,每天超過30分鐘以上的中度活動,可降低疾病惡化16%,同時降低19%的死亡率。病人每星期走路4小時以上,總死亡率改善達20%以上;每星期進行非激烈活動超過5個小時,包含走路或瑜珈,總死亡率改善幅度達25%以上。 該研究,隨機並有對照組,第一目標是總體存活率;第二個目標是無惡化存活率。經網羅1,231位癌症轉移接受化療病人:病人剛開始接受化療時要填寫問卷,調查九種休閒活動(包含跑步,瑜珈,走路,家庭清掃和園藝等)和走路的平均步伐。根據反應以確認每小時/星期的總能量消耗值。 結果,與每星期每小時能量消耗值低於3的病人相較,能量消耗值18以上的病人總存活率0.81和無惡化存活率0.84,都有改善。良好的非激烈肢體活動和步行的時間皆與改善存活率有相關。單獨觀察激烈活動如跑步,並未發現與預後有相關,也許是數據不足以窺探其相關性。 該研究揭示出過去未知的風險。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是發展成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同時也是增加大腸癌早期病人復發轉移和死亡的風險因子。進一步的研究,正朝向探討這類病人,在治療期間,運動與不運動對的預後差別。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專家也是加拿大多倫多市St Michael's醫院Nancy Baxter醫師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即使是很少量的運動,對預後也會有很大幫助。這絕對是應該大力推薦給病人的有效處方。 名詞中英對照 能量消耗值metabolic equivalent task, MET 參考資料 Guercio B J, et al. New Rx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Exercise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Symposium (GICS) 2017. January 21, 2017. 編輯組報導
美國醫師學會(ACP)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在今年1月,針對有高血壓的60歲以上長者提出控制收縮血壓治療準則。收縮血壓持續達到150毫升的病人應進行治療,以低於150毫升為目標,以降低中風,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 美國醫師學會主席Nitin S. Damle醫師指出,雖然研究證據顯示積極的血壓控制好處不多,效益低,結果也不一致,但是案例顯示,仍應考慮讓病人有較低的收縮血壓。 若病人曾有過心臟病病史,暫時性腦缺血,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包含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或慢性腎臟病病人以及年長者,醫師應考慮使用或增加藥物治療,讓病人的收縮壓控制在140毫米/銀柱(mmHg)以下,以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準則強調,做任何治療時應考慮病人的就醫負擔,應儘量選擇效果與專利藥相同的非專利藥(學名藥),降低病人治療負擔也可提高病人服藥的意願。醫師設定的血壓控制目標時,也應與病人討論其潛在的利益與風險。 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榮民醫學中心Jessica Weiss醫師帶領團隊審閱一份支持性數據後提醒,較低血壓目標也有風險,應權衡血壓低於140/90的利益與風險。 平均每1,000位接受治療超過5年的高風險病人,嚴格控制,大約可預防10至20人低血壓和昏厥的風險。但仍需權衡可能會產生更高的醫療費用,研究同時也發現較低血壓容易增加老人失智,骨折和跌倒的風險,並可能降低生活品質。 一項收縮血壓研究(SPRINT),分析收縮壓血壓控制低於120毫米與140毫米的優劣,能持續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但是,糖尿病控制心血管風險研究(ACCORD)檢視相同血壓控制目標,則未顯示同樣的利益。 準則提到白袍症候群,會曲解血壓指數判讀,因此在做任何更改治療之前,醫師應確認拿到的是病人最準確的血壓指數。美國醫師學會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目前未有足夠的證據,可建議舒張血壓控制目標。 大幅改善發病率的可能性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Dell醫學院醫藥科Michael Pignone醫師和北卡萊納教堂山分校家庭醫學科Anthony J. Viera醫師共同評論指出,60歲以上的美國成人,65%有高血壓,但只有一半的人(52.5%),控制血壓在140/90mmHg以下;超過15%未發覺自己有高血壓。 隨著準則發布,這兩位醫師建議,實行有效的預防治療計畫的醫師,應遵循下列步驟: 1.由訓練有素的專業護理人員執行在家或在救護車的動態監測,以取得精確的血壓 測量指數。 2.對於超過40歲成人,和部分有特殊風險因子的年輕人,定期評估心血管風險。 3.訓練醫護人員共同決定高血壓治療。 4.建立註冊機制以追蹤高血壓病人。 5.對於中度到高度高血壓的病人使用額外非訪問的追踪。 這樣的計畫,一旦實行,特別對於年長者,能大幅增加血壓的控制,明顯降低血壓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這個刊登在美國內科醫學期刊(JAMA)的聲明,獲得美國心臟協會的支持。該醫學會會長Elliott Antman醫師指出,為了降低因高血壓控制不良所引發的心臟衰竭和中風而發生的死亡,建議:1. 30-59歲,BP>140/90mmHg,建議治療;2. 60歲, BP>150/90mmHg,開始治療。 名詞中英對照 美國醫師學會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 美國家庭醫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AAFP 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白袍症候群White Coat syndrome 參考資料 1. Elliott Antm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Barks current BP treatment JAMA. Last reviewed Aug 2014. 2. Qaseem A, Wilt TJ, Rich R, et al.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to higher versus lower blood pressure targe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 Ann Intern Med .January 17, 2017 編輯組報導
第28屆分子標靶和癌症治療研討會在瑞士Munich召開,歐盟癌症研究所,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EORTC-NCI-AACR聯合指出,液態切片,是透過一般的抽血,利用血漿樣本循環腫瘤基因(ctDNA)分析,可發現造成疾病惡化的細胞分子改變,同時也發現近80%病人發生抗藥情形。未來5年,液態切片將改變腫瘤科醫生治療模式。 美國波士頓麻州總醫院癌症中心暨消化道癌症中心轉譯醫學研究主任Ryan Corcoran醫師指出,惡化中疾病,腫瘤脫落細胞進入血液,再從血漿中將這些脫落下來的腫瘤細胞分離出來。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停駐在不同的已轉移腫瘤病灶,造成遠端轉移抗藥情形,ctDNA的液態切片分析經常可以確認,同時存在的多種抗藥的細胞變化,而這些變化不容易從單一腫瘤病灶切片發現。 Corcoran博士研究團隊研究集結31位透過細胞分子確定的腸胃道癌症病人,包含22位大腸直腸,7位膽道和2位胃食道癌。經標靶治療,所有病人達到完全反應和長期病情穩定。當疾病惡化時收集血漿樣本,同時序列ctDNA。研究人員確認ctDNA細胞分子變化與治療前所取得組織切片比較,ctDNA經常能發現多處出現抗藥的細胞改變,這個多處的變化,不是單一組織切片所能發現的。 結果,有24位病人(77%)疾病惡化後,確認超過1個以上的細胞分子出現抗藥機轉。11位(36%)病人有超過一個變化;中位數是3,範圍是2至12。有13個病人在疾病惡化時,可看到腫瘤切片展現的結果。其中有9位(69%)透過腫瘤切片可確認變化;有8位病人(62%) ctDNA確認出有變化機轉但在腫瘤切片中未被確認出來。15位病具有RAS原型基因中有12位具21個抗藥變化,已確認有五個基因受到坡及。 最重要的是,ctDNA分析能夠從接受不同療法的不同各種類型腫瘤中,確認出許多關鍵或新的細胞抗藥變化。舉例來說,在12/15個有RAS21抗藥變化(包含10種明顯轉移)影響5種基因。 法國巴黎EORTC-NCI-AACR癌症研討會主席Jean-Charles Soria醫師描述液態切片,是一種輕易便能獲取人體內腫瘤生物學關鍵的快速方式,能幫助醫師了解發生細胞抗藥原因,為病人選擇進一步的治療。預測儘管液態切片起初的費用昂貴,但這項技術終將證明可以兼具實惠價格又符合經濟效益。目前,無論在美國或歐洲,標準腫瘤切片是昂貴的醫療項目之一。 名詞中英對照 液態切片liquid biopsies 循環腫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多處抗藥改變multiple resistance alterations 參考資料 Corcoran R, et al. Liquid biopsy at cancer progression: this is the future. EORTC-NCI-AACR Molecular Targets and Cancer Therapeutics Symposium. Abstract 4LBA, December 1,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