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報導
美國癌症協會5月召開胰臟癌研究暨治療創新特別會議,有三個研究特別受到關注,包含:輔助早期診斷的胰臟癌血液標記檢測;透過免疫系統摧毀癌細胞的新單株抗體,已進入人體實驗;使用抗癌藥,gemcitabine強化放射活性抗體(clivatuzumab tetraxetan結合放射性元素釔90),延長轉移性胰臟癌病人的存活,目前已進入第三階段研究。 血液檢查可降低侵入性檢測 診斷太晚是胰臟癌病人存活超過1年少于20%且5年存活只有6%的主因。只有10%的病人,診斷胰臟癌還是局部,有較佳的治療。 德州大學安德森研究中心助理教授Ayumu Taguchi醫師,為了早期診斷胰臟癌,發展出血液檢測。該項檢測結合胰臟癌生物標記CA19-9和3個新的癌症標記,約有九成的準確率。 胰臟癌細胞表面,CD47蛋白真相 由于許多癌症細胞會隱藏在CD47蛋白的後面,因之,躲避了免疫系統摧毀。單株抗體,Hu5F9,有潛力讓這些會遮掩的癌症細胞,裸露出來,被正常的免疫系統偵測到並將之消滅。 史丹佛醫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及再生醫學研究院暨加州Ludwig癌症中心幹細胞研究主席Irving L. Weissman醫師,研究實驗室內博士候選人Geoffrey W. Krampitz醫師說明,單株抗體,Hu5F9,能活躍對抗,負責發展癌症腫瘤,轉移和復發的細胞,連帶也能對抗其他癌症細胞。CD47具有保護癌症細胞,逃過巨噬細胞的撲殺的功能。每一種單一的癌症細胞表面都有高度表達的CD47。 在三組研究中,抗CD47蛋白抗體顯示出有效率對抗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和胰臟管腺癌。 研究將胰臟癌,大腸癌和其他型癌症等細胞注射到老鼠身上,再用抗體CD47,便看到腫瘤負擔下降,癌症轉移消除和存活延長。最重要的是,將人類的腫瘤,植入無免疫力的老鼠身上,創造人類腫瘤的異種移植,抗CD47抗體,能完全消除腫瘤,轉移減少和存活延長。 大部分人的細胞表面有CD47,當人體老化或受傷後,細胞表面失去了CD47表達,這些細胞便會被巨噬細胞消滅。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導管腺癌和許多其他類癌症,高度的劫持CD47訊號,掩蓋了它,便可逃開免疫系統的撲滅。鎖住CD47,便能讓這些癌細胞更能被免疫系統監測到。抗CD47的毒性,包括破壞健康的細胞(特別是紅血球細胞),這些細胞,在正常情況,表達CD47,以避免自體免疫系統的消滅。 單株抗體,gemcitabine 單株抗體,clivatuzumab tetraxetan,結合90Y放射腺,可標靶攻擊,大部份胰臟癌細胞表面出現的MUC5ac蛋白。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Virginia Mason醫學中心消化疾病研究所胰臟中心主任Vincent J. Picozzi Jr醫師主持的Ib階段臨床研究顯示,抗癌藥,gemcitabine,在添加低量的放射增敏劑後,可進一步軟化胰臟癌細胞防禦並顯著增強治療的效果。 Ib階段臨床研究,納入58個胰臟癌轉移病人且先前接受過至少2種的治療。所有病人接受6.5mCi/m90Y-clivatuzumab tetraxetan 治療3星期,每個治療週期,劑量都以多次,少量的給予。隨機分組後:A組(29人,一半的病人) 一個治療週期,先接受低劑量的gemcitabine(200mg/m2)1星期一次,只做一星期,然後結合放射線免疫治療3星期,共接受9個週期。A組中有27人接受至少一週期的結合治療,12個病人完成完整2週以上的治療。B組僅接受單株抗體的治療,也有29人中,有26人,完成一個週期的治療;11人完成兩個週期的治療。 所有只完成1個治療週期的病人,總存活率都相近。但是完成2個以上治療週期,A組總存活顯著較長。 唯一顯著的臨床副作用是血細胞過少症,主要是血小板細胞減少。大部副作用是短暫並可以處理。 研究發現90Y-clivatuzumab tetraxetan結合使用低劑量gemcitabine,很安全副作用低,甚至在不使用化療的情況下,部分轉移性胰臟癌病人,也能延長存活。 名詞中英對照 放射性元素釔90 yttrium-90 放射線免疫治療radioimmunotherapy 實體腫瘤療效反應評估標準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血細胞過少症cytopenias 血小板細胞過少症thrombocytopenia 參考資料 Taguchiu A, Krampitz GW, Picozzi VJJ,et al. Pancreatic cancer meeting highlights new aggressive approache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special conference:pancreatic cancer:innovations in research and treatment. May19,2013.
0 評論
編輯組報導
好萊塢著名演員安潔莉娜裘莉為了防止乳癌發生,進行預防性的兩側乳房切除的做法加上媒體炒作,廣泛的引起大眾的關注。 美國醫學會外科期刊報導,Sarah T. Hawley博士團隊研究指出, 許多婦女經常只有一側乳房診斷為乳癌,最後卻會決定切除另一邊健康的乳房。以為可以降低復發的風險,事實不會。這樣的錯誤觀念導致病人接受了多餘的手術。 Hawley博士表示,只有少數人具有兩邊乳房都發展成乳癌的臨床顯著風險。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CPM),未顯示能降低復發風險。因為擔憂復發而選擇該項手術,這樣是無意義的,因為切除健康的乳房,並無法降低有癌症乳房的復發風險。 研究調查並追踪,2,290位診斷為乳癌的婦女,自2005年6月至2007年2月,4年後,自2005年6至2010年2月,再追踪調查一次。所有接受追蹤病人平均年齡59.1歲(範圍自25歲至79歲),其中57%已結婚或有伴侶;59%學歷有大專程度。 分析1,447位有回應,曾經接受乳房治療且未復發的婦女。其中18.9%病人強烈要求行對側預防性切除並有7.6%接受了該手術。大部分進行對側預防性切除的婦女(68.8%),沒有基因性或家族性風險因子。80%進行該項手術的婦女表示,選擇該項治療是為了避免另一個乳房發生癌症,而且大部分的婦女(85.9%)也同時進行乳房重建手術。 相反的,哈佛醫學院Ann H. Partridge醫師,指出,有136位婦女對有適應症可做雙側預防性切除,卻大部分(75.7%)未做手術。 乳癌病人,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有攜帶BRCA1或BRCA2變異,或有其他高風險因子,例如從曾接受胸部放療會考慮雙側乳房切除。因為新的乳癌發生非常高。與平均存活者的2.5%發生率相較,這類病人未來5年的發生風險會達到20%。 中英名詞對照 對側預防性切除 contralateral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CPM 單側切除unilateral mastectomy, UM 雙側切除bilateral mastectomy, BM 參考資料 Hawley ST, et al. Double mastectomies often done for no reason. JAMA Surg. May 21,2014. 編輯組報導
牛津大學癌症醫學教授David Kerr醫師針對胃腸道癌和乳癌,化療介入時間的爭議,提出說明。 「愈早愈好。」一般的腫瘤科醫生,對手術後的化療,都是這麼說的。 「放輕鬆,慢慢來。」外科醫生則是另有看法。 臨床腫瘤期刊報導歐洲胰臟癌輔助治療的大型隨機研究,ESPAC-3。有1,000位胰臟管癌病人分為,手術後接受化療藥,gemcitabine或靜脈注射5-fluorouracil組,和folinic acid組。結果顯示,兩組存活率沒有差別。但gemcitabine化療組,副作用與毒性都有改善。 研究進一步分析化療的時機,讓手術後3個月後才開始化療的病人加入研究。其中,一半的病人在8個星期之內開始化療,剩下的另一半則在8星期之後開始。結果顯示,化療的時間點對於存活預後沒有影響。因此,手術後給予病人時間讓身體復原,重新補充適當的營養等,這樣的做法似乎很合理。 在大腸直腸癌輔助化療,QUASAR最初研究,允許病人手術後3個月才開始化療。一半的病人在手術後6個星期內開始,剩下的50%(約5,000個病人)則在6至12週內才開始。結果,輔助治療開始的時間點對預後沒影響。 對於乳癌化療的時機,也一直存有爭議。部分最近發表的研究建議,對毒性較高的乳癌,愈早接受化療愈好。輔助治療開始的時機一直未有明確的共識,乳癌的情況也一樣。 以上的研究傳達出的訊息是,即使所有早期開始治療理論仍在,仍不必太過緊張。 病人接受輔助化療時應該考慮的是,何時開始化療能發揮最大的治療的效果,而不是作為預防的處置。對於胰臟癌和大腸直腸癌,術後3個月開始化療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做法;而對於大部分的乳癌病人,化療的時機仍持續爭議中。 名詞中英對照 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 參考資料 Valle JW, Palmer D, Jackson R, et al. Optimal duration and timing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after definitive surgery for ductal adenoCA of the pancreas. J Clin Oncol 2014;32:504-512. 編輯組報導
癌症化療副作用中,周邊神經痛備極重視。它不但影響化療的持續,也可能,是長久甚至是永久存在的嚴重問題。 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在4月份召開跨部科會議,由主席,Dawn L. Hershman醫師,哥倫比亞大學內科腫瘤科教授,提出說明,分析預防和治療的方法。結論是沒有預防的方法;治療上,只有一種適合,也只不過是一般的推薦;反倒是,反對甚至極力反對使用一些目前常用的藥。 預防建議 在綜觀現有文獻,不是缺乏隨機便是只有觀察,無論單一藥物或許多不同的藥物,都經不起測試,看不到它們的好處,因此,都不符合要求。由于,不完全了解周邊神經痛產生的機轉,我們目前認為沒有好的預防方法。化療後,病人應有警惕,一旦開始有麻痺,刺痛和疼痛症狀出現時,需儘快告知醫師。醫生可能會為此而改變,選擇其他同等效果的治療。 建議的治療藥 目前治療化療引起周邊神經痛的藥物中,只有抗憂鬱藥(Duloxetine),建議可適度使用。隨機安慰劑控制研究顯示,該藥能降低神經痛。Duloxetine仍存有許多未解的疑惑。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該藥長期的耐受能力。目前觀察Duloxetine,都是短期研究,同時也發現還有一些相關的副作用。 可嘗試下列藥物包含:
不建議的治療藥 對於接受鉑金化療藥病人,一般不建議使用細胞保護劑(amifostine);抗鬱劑(amitriptyline);鈣和鎂的注射補充劑。 接受紫杉醇或卡鉑化療藥,不建議使用抗氧化劑(glutathione),刺激神經復原藥(Org2766),A酸,重組人類白血球抑制因子和維他命E。 此外,抗憂鬱藥(venlafaxine),數據不足以建議使用,但也不到完全不應該使用的程度。 至於,祛痰劑痰液溶解劑(acetylcysteine);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oxycarbazepine); 蛋白質胺基酸(glutamate/glutamine);接受cisplatin或oxaliplatin化療病人使用的抗氧化劑(glutathione);漢方藥劑或omega-3脂肪酸等研究,專家委員討論,都無法得到結論。 強烈反對的治療藥 基於證據顯示,副作用多,甚至會令周邊神經痛加劇,因此,強烈反對使用乙醯左旋-肉鹼(ALC)和鈣離子阻斷劑(nimodipiner)。對於另類鈣離子阻斷劑(diethyldithio-carbamate),也屬反對使用之列,唯證據較為薄弱。 中英名詞對照 美國臨床腫瘤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 化療引發的周邊神經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 乙醯左旋-肉鹼acetyl-L-carnitine, ALC A酸retinoic acid 人類白血球抑制因子human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參考資料 Hershman L,et al. New Guidelines on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SCO. May 13,2014. 編輯組報導
臨床腫瘤期刊3月報導,美國波士頓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內科腫瘤學家Stacy Gray醫師主持的調查指出,她和她的哈佛醫學院同事,咸認為癌症的基因檢測既複雜又充滿不確定性,因此,還未能應用在臨床上。 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提供病人治療建議和疾病管理。例如:肺癌病人檢測上皮細胞生長接受器,EGFR變異,會建議使用標靶藥erlotinib和gefitinib。 這個調查研究進行期間從2010年9月到2012年1月,當時檢測還不常見。現在所有在Dat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病人都例行進行分析腫瘤DNA(OncoMap),多重體細胞基因檢測,針對41種癌症相關的471基因可能變化的檢測。 基因的數據原本就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範圍包括,特定變異在疾病機制所扮演的角色,相關變化的影響幅度和基因資訊的臨床效用。 在引進OncoMap之前,大約只有24%的病人,會做癌症基因檢測。其中,最常檢測的包括KRAS,EGFR,BRAF,C-KIT,BRC-ABL和JAK等。 肺癌病人,可能會有不尋常的EGFR基因變異。若出現在典型的地方,便應該用EGFR抑制劑治療。但是我們可能不暸解這類不尋常的變異如何指導治療。 多重體細胞基因組檢測數量不斷成長,檢測了上百個基因,只有少數的基因像EGFR和BRAF,隱藏臨床相關變異。 除了BRAF和EGFR的檢測之外,癌症研究所最近使用個別的檢測,例如,黑色素瘤,BRAF變異的檢測。 名詞中英對照 多重體細胞基因組檢測multiplex somatic genomic test 參考資料 Gray S, et al. Even top docs admit:unready for cancer gene testing. J Clin Oncol. March 24,2014. 編輯組報導
癌症期刊4月報導,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后大學癌症研究所,癌症治療和流行病學,Christopher Booth醫師主持的大型研究指出,治療膀胱癌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治療前的新式輔助化療(NACT),但臨床治療上卻很少用。 研究分析安大略省2944名癌症登記病人的病歷,發現從1994至2008年,已有肌肉浸潤的膀胱癌病人中,只有4%,在膀胱切除手術之前,接受治療標準的新式輔助化療。而這段時間,正好是輔助治療使用率攀升的時期:自1994至1998年的使用率是16%;1999至2003是18%;2004至2008是22%。 膀胱癌已有肌肉浸潤的病人,手術前或手術後,都應該接受化療。目前化療未充分利用,應致力提升該治療的運用。 化療未充分利用的問題,發生不僅止於加拿大,研究在美國和歐洲都曾確認有相同情況。似乎與醫師的知識,信念,態度和病人的偏好等因素相關。簡單說,應該是溝通脫節的問題:臨床測試的成果,沒有應用到真實的世上,就是臨床的病人的身上,因此,病沒有得到好處。 名詞中英對照 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輔助治療adjuvant chemotherapy, ACT 新式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 膀胱切除術cystectomy 參考資料 Booth C,et al. Chemotherapy 'vastly underutilized' in bladder cancer. Cancer. April 14,2014. 編輯組報導
絡針刺醫學期刊3月報導,早期乳癌治療試驗組(EBCTCG),針對乳癌病人在乳房手術後有1-3顆陽性淋巴,再給放射線治療,效果不確定,進行評估。 研究分析,1964至1984年間共有8,135名乳房切除手術和腋窩手術後婦女,隨機分配至22個研究的放射治療組,以放射線照射胸部和區域淋巴結,同時與未行放療的病人比較。 腋下淋巴摘除,最低到達二級有3,786名,淋巴陽性檢查分別是沒有,有1-3顆,和4顆以上的病人;接受放療,部位包括:胸腔壁,鎖骨上區或腋窩(或兩者都有)和乳腺內沿。 結果發現,有700名沒有陽性淋巴,放療對於局部復發,總復發率,或乳癌死亡率(1.18)沒有顯著影響。 1,314位行腋窩切除有1-3顆陽性淋巴結,放療能降低局部復發,總復發率和乳癌死亡率。其中,有1,133名婦女接受系統性化療,(cyclophosphamide,methotrexate 和fluorouracil或tamoxifen),再次放療也可降低局部復發,總復發率和乳癌死亡率。 1772名腋窩切除,4個陽性淋巴結,放療可降低局部復發,總復發率和乳癌死亡率。 現今許多國家的乳癌婦女有較低的復發風險,可能受益於有效率的放療。 名詞中英對照 早期乳癌治療試驗組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乳房切除手術mastectomy 腋窩淋巴摘除axillary dissection 參考資料 EBCTCG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Effect of radiotherapy after mastectomy and axillary surgery on 10-year recurrence and 20-year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or 8135 women in 22 randomised trials.THE Lancet.19, March 2014. 編輯組報導
美國國家癌症網絡第19屆年會,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市癌症中心內科教授Heather Hampel醫生建議,大腸直腸癌病人應檢測是否屬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癌,Lynch症候群。 該種症候群是最常見的遺傳性的大腸直腸癌,約占所有大腸直腸癌病例,2%至4%。大約是每35個大腸直腸癌病人中就有一個。一般檢查建議,依年齡選項:未達70歲的大腸直腸癌病人都應檢查;超過70歲只需檢查符合Bethesda標準的病人。Hampel教授曾在2006年呼籲,所大腸直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病人,都應檢測這種遺傳性的症候群。 檢測Lynch症候群的方式,主要採用,癌症切片或組織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HC)或微衛星不穩定(MSI)檢測。檢測之前,不需要做基因諮詢。 有這類遺傳性的大腸直腸癌病人,主要影響,在於部分病人在第一次診斷後,10年內有16%至30%會有第二次再重新患大腸直腸癌,因此,病人應終身每1至2年進行大腸鏡篩檢。沒有遺傳性的病人,診斷後1年,進行大腸鏡篩檢,之後是1至3年,檢查1次,之後則3至5年進行篩檢。 此外,病人對於其他癌症也有高風險:婦女70歲以下有15%至60%有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1%至24%有罹患卵巢癌的風險。相較於一般婦女風險,只有2.7%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和1.6%罹患卵巢癌。 建議若不再生育,應考慮全子宮切除和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這些方式可消除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風險。 名詞中英對照 美國國家癌症網絡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編者解釋 Bethesda criteria標準, 是指大腸直腸癌病人,直接親屬有這類的癌症,有兩種以上這類遺傳性的癌症,45歲前有子宮癌等。 參考資料 Hampel H,et al. NCCN:test all colorectal cancers for Lynch syndrom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19th Annual Conference.March 13,2014. 編輯組報導
刺絡針腫瘤期刊2014年2月報導,法國貝桑松大學醫院Jean-Francois Bosset醫師主持,長期追蹤10年的直腸癌化療研究,EORTC22921。治療前的直腸癌,先行輔助性化療,從總存活率或疾病無惡化的存活率看,都未發現有好處。 這次研究無法認同目前的做法:手術前放療後,包括有沒有化療的病人,處理都一樣,再做輔助性的化療。 EORTC22921研究,有9個歐洲國家參加,共有1,011位直腸癌,臨床分期,T3和T4期,可手術的病人參加。所有病人都接受手術前放療54Gy,超過5周。隨機分配兩組。手術前,放療同時給或不給化療(fluorouracil 加上leucovorin,兩次,在第1週和第5週放療時給藥);手術後,隨機觀察病人或給予輔助性化療,fluorouracil加上leucovorin,每3週給藥1次,共4個週期。 10年的追蹤結果:局部控制有顯著利益。僅接受放療者,局部復發率是22.5%;接受放療和化療,復發率是11.8%;放療和手術後化療則是14.5%;接受手術前和手術後化療,是11.7%(P=.0017)。在遠端轉移,總存活率或無惡化存活上,則沒有差異。 名詞中英對照 法國貝桑松大學University of Besancon, France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醫學中心Maastrich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Netherlands 瑞士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 參考資料 Bosset JF, et al. Adjuvant chemo in rectal cancer: question unanswered. Lancet Oncol. 2014;15:130-131,184-190. 編輯組報導
現年57歲,剛從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退休的生物醫學家,Kimberly L. Koss博士,罹患致命的三陰性乳癌。她為了基礎科學的研究和臨床的進步,提供了她的癌細胞,追逐細胞的長生夢,令人感嘆和佩服。 三陰性乳癌,表示癌細胞對雌激素,黃體素和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 (HER2)的受體,都呈陰性。這種疾病少見又特別難治療。目前的治療模式是先化療,再手術,而後再化療。預後仍然難卜,而且凶多吉少。主要原因是不認識這種細胞:細胞極端異常,迅速繁殖和侵犯。 Koss博士為了要揭開這類極為惡毒的乳癌細胞秘密,犧牲自我,不做手術前化療而逕行乳房切除,以便拿到足夠的細胞做培養,並委由在芝加哥Loyola大學,分子藥學主任,曾是她的同僚,Keith Jones博士主持這個研究計劃。 化療的目的,在獲得病理的完全反應,表示組織已經找不到癌細胞。手術前的化學,是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方法。但是化療能改善病人的預後也會毀壞癌細胞,因此,這種有問題的細胞,不容易培養。此外,做培養所需要的細胞要很多,不是一般切片可能提供,因此,需要做乳房切除。 早在1950年,從子宮頸癌,便培養出了一株,就是不死的癌細胞,稱為HeLa細胞株,供人研究。在2010年,不老細胞一書(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Rebecca Skloot執筆)問世,祕密漸揭。 三陰性乳癌細胞的培養,行之有年,30-40年,文章報導也不下200篇。唯絕多除了不純和過多污染之外,毒性也不夠,因此,無法長久在體外生存。 Koss博士的癌細胞,有類似HeLa細胞株的潛力,她希望夢想成真。Keith Jones博士預計六個月內便可分曉。 中英名詞對照 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手術前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參考資料 Nick Mulcahy. Researcher Skips Treatment to 'Immortalize' Her Own Cancer. July 29, 2014. |